令全球媽咪聞之色變的腸病毒
腸病毒,是許多父母在每年夏天的心頭大患,多發生於10歲以下的小孩,3歲以下尤其為高危險群。腸病毒是一大類病毒的總稱,過去我們熟知的「小兒麻痺病毒」即為其中一種、此外還有「克沙奇(Coxsakie) 」、「伊科(Echo) 」,及一般腸病毒,下面又可以再分為大約有七十多型,國內所流行的腸病毒,大多以克沙奇病毒稱之。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些不同。
發病時會出現什麼症狀?
腸病毒其實並不「名符其實」,因為它所以引起的症狀與「腸胃炎」可說毫無關係。主要症狀的多為發燒、口腔潰瘍、皮疹與各式各樣的併發症,包括手口足病、咽唊炎、無菌性腦膜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流行性結膜炎、心肌炎等。輕者像是一些感冒症狀、咽唊炎、口腔潰瘍等上呼吸道疾病或皮膚出現疹子或水泡或噁心、嘔吐和拉肚子等的腸胃道症狀,重者出現腦炎、肺炎、肝炎、心肌炎、胰臟炎甚至造成死亡。 因為有些不同的病毒也會引起相同的症狀,故手口足病這類的病症可能在同一人身上發作幾次。
如何傳染?
腸病毒十分頑強,在人類的呼吸道可以持續生存約三至四週的時間,在腸胃道則可以存活長達五至六週之久,所以它們可以經由糞口或飛沫等途徑傳染,而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,尤其是帶毛的玩具,由於清洗不易,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而傳染給其他小朋友。 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,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,一般而言,在發病後的一星期內傳染力最高。在人群密集的地方,也較容易發生傳染,也由於腸病毒具有在人體長期繁殖的特性,使得我們很難有效地去控制腸病毒的傳染。
罹患腸病毒時飲食方面有什麼要注意?
已經患病的小朋友,常因口腔內水疱疼痛感而拒絕進食,使得身體沒有足夠的體力復原,造成病程的延長,此時,要盡量鼓勵孩子進食,液體、流質的食物較固體食物為佳,而一些容易產氣的食物,如:豆類、地瓜、洋蔥 ...等,以及含有乳糖的牛奶、優酪乳、優格等乳製品,較易對腸胃道產生刺激,造成腹瀉,在發病期間應盡量避免。如果孩子仍然不願意吃東西,要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,以免發生脫水情形。
該如何預防?
要預防腸病毒,除了飲食均衡,增強抵抗力之外,也要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,如:新鮮蔬果、乾豆類、全穀類,或是優酪乳、優格等含有益生菌的食物,創造健康的腸胃道環境,讓身體多一道防線,再加上定期運動、生活作息正常,勤以肥皂洗手,教導小朋友勿以手接觸肛門眼耳鼻口,病菌自然不易上身,如此就不必為腸病毒疫情擔心受怕了!
以上圖文為原權利人所有,引用者為歐易亞科技轄下推廣會員,與該原權力人有直接或間接廣告合作關係,若有侵犯之處請盡速通知本站長,隨即修正或移除。
留言列表